1935年是革命最艰苦的一年,饥饿像一只无形的恶狼,常常夺走战士的生命。
3月以后,情况更加严重。国民党军采取被陈诚称之为'抽干塘水捉大鱼'的'困死红军、渴死红军、饿死红军'的'三死'政策。在困境中,人民群众不顾生命危险,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粮食和盐包在破布里,趁天黑挂在墙外,等着游击队来取。
崇安岗谷乡的王瑞娇,丈夫被敌人杀害,房屋被毁,敌人把她抓走,用她的小孩作人质,要她供出地下党员和干部名单,但她宁死不屈,守口如瓶,最后被敌人活活折磨死。
随着敌人控制的加强,红军与群众的联系越来越困难。
部队化整为零,几十个人一股,分散活动。敌人白天搜山,他们便找个无人烟的山头,睡大觉,夜里睡不着,就坐在山顶数星星。黄道利用这个时间给干部上课,讲政治经济学、哲学,讲闽浙赣起义的经过,教唱革命歌曲,苦中也有乐。
粮食极度紧张,只好靠野菜充饥,当时有一种叫'苦叶菜'的野菜,战士们就四处挖来煮着吃。一次,战士小陈正在煮菜,冷不防背后有人问:'小鬼,煮啥好吃的?'
小陈抬头一看,是黄道,忙说:'煮苦叶菜给战友吃,看小汪都饿的快不行了。'
黄道俯下身子,用手摸着小汪的头说:'小汪,再坚持一会儿,马上就有革命菜吃了。'
'革命菜?'小陈惊奇的抬起头看看黄道,随后会心地笑了。
菜煮好后,黄道便一口口地喂给小汪吃,一边喂一边和蔼地说:'敌人企图把我们饿死在大山,是苦叶菜救了我们的命,救了革命,将来革命胜利了,我把它放到博物馆,还要注上革命菜的名字。'
1935年4月的一天,黄道和吴先喜带领游击队转移到江西上饶县南乡,准备袭击民团防地甘溪。
黄昏时分,游击队的前卫排接近甘溪桥头的时候,突然,一阵猛烈的机枪火力从敌人碉堡里射出来,把游击队前进的道路封锁了。附近放哨的民团在大喊大叫:'不好了,红军打过来了,有40多人哩!
吴先喜举起望远镜观察了一会儿,对黄道说:'老黄,情况有变,甘溪村里有敌人的正规军。'
'我也这样估计。民团哪有这么强大的火力。'黄道紧锁双眉,目光锐利地注视着前方说。
'是不是往回撤?'吴先喜征求政委的意见。
'不!'黄道果断地说:'天色帮了我们的忙,敌人只看见我们40多个人的前卫排,大部队他们没有发现,是不是来个随机应变?'说着,他指指暮色苍茫中的金钟山。
'对,打埋伏!'吴先喜一推帽沿,立即传令后卫改为前锋,朝金钟山撤退。
枪声停住了。敌人见天色已晚,怕吃亏,也不敢出来追击。游击队拉进金钟山后,当地群众就向黄道报告说,甘溪新调来一个营,番号叫什么'河南剿匪总队'。吴先喜马上选择有利地形,布置埋伏。
第二天早饭过后,游击队前卫排40余个人又在甘溪桥头附近出现,从碉堡出来300多人,像一条蠕动的长蛇,沿着山路追了过来。黄道看得真真切切,他默数着进人伏击圈里的人数:'一十、二十、……一百……二百……'心里简直乐开了花。战士们屏住呼吸,手指紧紧地扣住扳机,睁大眼睛盯着敌人。
待敌人绝大部分进入伏击圈,只听吴先喜大吼一声:'打!'机枪手立即射出一梭子弹。刹那间,四面同时响起了枪声。这时,游击队的前卫排也掉转头,朝敌人压了过去,堵住敌人的逃路。雨点般的枪弹打得敌人像被捅了窝的马蜂,在山坳里乱成一团。
战斗进行了三个多小时,红军游击队打死打伤敌军200多人,缴步枪200余支,轻机枪4挺,只有几十个人侥幸逃命。
午饭时分,战士们押着战利品,一路兴高采烈地唱着歌,庆贺突围以来打的第一个漂亮仗,老百姓都扶老携幼的欢迎大家,高兴地流出了眼泪。
继甘溪大捷之后,又有紫溪、杨树诸战,红军均有收获。敌人恼羞成怒,对崇安老游击区的封锁更加严密,经过并村,整个桐木关北至洋庄、东至曹墩周围几百里变成了'无人区'。
为了缓解崇安老区的压力,牵制和吸引敌人的兵力,1935年8月,闽北分区委在崇安县岚谷附近的黄龙岩召开扩大会议,决定:(一)在军事战略上,改变单纯防御和内线作战的方针,实行战略防御与战略进攻相结合,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结合,向敌后挺进开辟新的游击区;在军事战术上,保存有生力量,尽量避免打硬仗、打消耗战,但并不放过有利战机;(二)在政治上,允许在敌占区实行'白皮红心'的两面政策,争取保甲长,争取大刀会,减少敌对势力;(三)在经济上,改打土豪为向土豪筹款,改分田废契为减租减息。
分区委扩大会议作出的这个'大胆挺进敌后,开辟新的游击区'的决定,按黄道在会上的通俗解释是:'敌人不让我们安安稳稳地呆着,好!我们就跟敌人换换防﹣﹣你搞我的家,我也搞到你家里去!'
会后,除留下曾昭铭、汪林兴等少数人坚持崇安、建阳老根据地外,闽北红军游击队全力挺进敌后兵力薄弱地区,开辟新的游击区。
1934年年底,正当闽北红军转入游击战争的时刻,刚建立不久的建(瓯)松(溪)政(和)革命根据地也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。
1935年3月,建松政党组织的创始人杨则仕,在崇安的一次战斗中被俘,于建瓯黄华山下英勇就义。
5月,黄立贵率部进入建松政地区,攻克政和和东平,诛杀了西表等地的一批反动分子,击溃了300余众的反动大刀会的进攻,扩大了红军的影响。
9月,根据闽北区委扩大会议打击外线,开辟新区,广泛开展游击区的精神,闽北独立师第二、三团六七百人在饶守坤、王助的率领下,穿过崇安、浦城间的敌人封锁线,挺进建松政地区。部队边走边打,在一个月内绕道行军七八百里,打了二三十仗,才到达吉田以西地区(建松政)。
部队在建瓯、政和边界的川石村,决定留下叶全兴率领的第三团,开辟建松游击区,第二团由饶守坤、王助率领继续向建瓯玉山方向挺进。
1935年10月,第二团几经转折,进入了建瓯县玉山乡的埔地村。玉山乡地处建瓯与屏南边界,方圆百余里,交通闭塞,易守难攻,敌军五十六师刘和鼎部虽驻守建瓯,但碍于环境险关要隘,鞭长莫及,对红军威胁不是很大。
但是,红军困难也不少:一是红军新来乍到、人地生疏;二是当地群众对红军不了解,因长期受地主和大刀会的欺骗宣传,不少人反对游击队;三是地主操纵大刀会甚多,几乎村村都有,红军每过一地都遭大刀会进攻,处境异常艰险。
部队在闽北几年革命战争中,跟群众结成鱼水关系,一到这里便尝到没有群众支持的滋味,如同陷入荆棘丛里,四面受刺,却又坐不下来,难过之极。部队一进村,老百姓便跑得干干净净,村子空空荡荡,想吃饭买米都找不到人。不懂福建话,又找不到向导,近百名伤员,没有人抬,也没地方安置……
在这样异常艰苦的环境里熬过了二三个月,转遍了五峰山和白云山之间的大小村庄,风餐露宿,疲惫不堪,伤员增多,困难越来越大。
'像这样,别说开辟游击区,光拖就拖垮了。'有些战士动摇起来。
'还不如到浙南,打回闽东也不错,在这里受这窝囊气。'
饶守坤、王助听了也很着急,但不主张打回去。强调部队的任务是开辟新游击区。
此次教训使红军游击队认识到:之所以处处被动,关键是群众基础不好。若想柳暗花明,必须发动群众,取得群众的支持,面对群众勇气不够,信心不足,就很难与群众取得联系。
饶守坤、王助商量了一下,根据'集中以应付敌人,分兵以发动群众'的原则,决定以迪口为中心开展活动。
白天,部队以连、营为单位集中起来了,迎击来犯之敌;晚上,分兵深入农户发动群众,宣传党的政策,关心群众的疾苦,能找一个找一个,能找两个找两个。
饶守坤带领一个侦察排到马地,这个小村子约摸有40多户人家,听说红军来了,都吓的跑光了,只留下五六十岁的老头子。饶守坤找到他们,向他们解释红军的政策和性质,说明红军是替穷人打仗的军队。从晚上7点多钟一直谈到凌晨3点,这几个老人才逐渐明白些了。一个说:'早知道你们是这样的部队,我们就不跑了。'
'我们尽力把村里的人都找回来。'另一个也随着说。
宣传工作收到明显的效果,群众陆续回家了。游击队又开展打土豪运动,把没收的东西分给群众。这样,逐渐和群众建立起感情。
有了群众基础,第二步便该是对付大刀会了。大刀会受敌人的欺骗和拉拢,经常袭击游击队,流血事件不断发生。但大刀会多数是贫苦农民,他们与红军的对立,主要是不了解红军之故。
王助决定从团结下层和瓦解上层两方面着手,抓住他们同地主武装之间的矛盾,争取他们站到游击队一边来。
'擒贼先擒王',饶守坤、王助首先选择危害最大的以林熙明(又名林乃导)为首的林营开刀,他拥有300多人枪,是红军开辟游击区的绊脚石。对他们单凭说服、教育是不起多大作用的,必须结合军事压力,充分显示一下红军的力量。
1935年12月的一天,游击队集中兵力,在政和、建瓯边界的苏地村北面山下设下埋伏,将林营大刀会引入圈套,一举活捉会徒100多人。
有这100多个人作'人质',游击队便有了谈判的条件。饶守坤、王助亲自对这些人做工作,从中查出一个林熙明的舅舅,放他回去,让他给林熙明带封信去。信上表示游击队愿意停战言和,与他交个朋友。当然口气也比较强硬:'若不明大义,再向我们进攻,我们不对这100多人的生命负责。'这些人都有老婆孩子,若林熙明不重视这100多人,她们也不会答应,势必在大刀会中造成混乱。
这一着果然奏效,林熙明捎信来,表示愿与游击队的'头头'面谈。
饶守坤决定亲自去一趟。
傍晚,饶守坤带着一个连来到林营,看到村里前前后后都是人,穿着五颜六色的'法衣',围着头巾,手执长矛等兵刃。
村口,林熙明带着一帮人出来迎接,他大约30多岁,中等身材,身体并不健壮,一张黄黄的脸,留着一抹短胡髦。原是政和县人,也是个贫农出身,后来被债务所迫,离乡背井,闯荡江湖,混进青红帮,后来发迹,控制了十几个村的会徒。
一见面,他俩开诚布公的谈起来,饶守坤先谈了自己的经历,全国的形势,共产党的性质和任务,最后把话题引向集中力量对付国民党统治上。
'一切坏根都是国民政府和军队,这是我们共同的敌人。不说别的,单是纳税、抽丁这项就害苦了穷人。要是我们联合起来,打倒国民党,免除人民的负担,对你的弟子也有好处。'饶守坤特别强调抽丁问题。
'说,你说,说下去……'林熙明一听抽丁问题,便立刻暴怒,身子前倾,目不转睛地望着饶守坤。
'林师父身为一教之长,不能看着弟子们受气不管呀!'
'管,管!'他长叹一声,'不瞒你说,心有余而力不足。'
'我们何不团结起来,咱们手拉手,肩并肩的干,力量不就大了?'
'对!'林熙明把水烟袋猛扔到桌子上,伸手抓住饶守坤的手说:'一言为定。'
当地群众听说林师父和红军饶司令言和了,许多事情便迎刃而解,伤员也有了治疗的地方,游击队衣食住行都有了依靠,更重要的是部队可直接开展群众工作了。林熙明还派人晓喻建政边区各区的大刀会,不准袭击游击队。
接着,游击队与大刀会相互配合,先后打了几次胜仗。
有一次,敌人的一个保安团从政和向游击队进攻。林熙明便带着1000多人的大刀会兄弟正面迎击敌人,随即向后撤退,把敌人引入游击队的伏击圈。这一仗便吃掉了敌人两个营。
在反'围剿'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,红军游击队发动群众开展抗租、抗税、抗丁斗争,建立区、乡工农政权。
经过一年多的斗争,红军游击队几乎扩大了一倍。由原来的1300多人增加到2000多人,开辟了松溪、政和、古田、迪口等四五个县的游击区。
1936年6月,闽东北特委与军分区在建瓯馆地的榧村正式成立,特委书记王助,军分区司令员饶守坤,原来松政中心县委活动的区域与新开辟的游击区合为一体,形成了闽东北游击根据地。
在饶守坤、王助率部开辟闽东北游击区的同时,西出的一路红军在黄立贵、曾镜冰的率领下,也积极向邵(武)顺(昌)建(阳)边区推进。
为避免把大量敌人引入邵顺建地区,黄立贵率部绕道而行,边走边打。从岗谷经温林关进入江西,奇袭紫溪,攻占杨村,后又巧妙地甩开敌人的追踪,转向建阳黄坑向邵顺建地区进军。
邵顺建边地是邵武、顺昌、建阳三县的边界地区。这里山高林密,人烟稀少,'统'而难'治',是开辟游击区的理想之地。
早在决定开辟游击区之前,邵武县委便积极向这一地区发展。县委书记刘新友率独立营两个连的战士,以二都桥经红㘵一直打到麻沙界首、朱坊等地,直插茶饰、华家山。在华家山,地主民团和大刀会活动猖獗,红军屡遭伏击,只好撤回邵武二都桥休整。
在二都桥附近的黎源,刘新发率领部队同黄立贵率领的部队不期而遇,于是合兵一处,决定向顺昌方向推进。
然而,这一带的反共大刀会、九仙会与敌保团数十余众纠合在一起,早已在营目、麻沙、江坊、界首、书坊、晒口等地分兵把口,层层布防,控制了游击队南下顺昌、西进邵武的交通要道。针对这一形势,黄立贵当机立断,决计先给此地的大刀会和九仙会点颜色看看,压压反动气焰,打开通道。
游击队在建阳县麻沙乡的后山上设伏,引鱼上钩。
果然,迷信'刀枪不入'的麻沙大刀会、九仙会400余人,由地主民团压阵,个个手持梭标,身穿黄色八褂衣,头扎纸符,狂呼乱叫地冲进了游击队的伏击圈。
游击队前后夹击,不一会儿工夫,会徒就死的死,伤的伤,溃不成军。
麻沙一战,红军声威大震,大刀会'刀枪不入'的鬼话不攻自破,大大震惊了当地的会徒。
为了争取会徒,黄立贵派专人保护大刀会佛堂,对会徒不咎既往,对其家属一视同仁。在红军的宣传教育下,会徒们大为感动,大部分愿与红军结为盟友,为红军通风报信、站岗放哨,甚而帮助红军作战,共同对付敌人。麻沙一带形势迅速好转,书坊、江坊一带成了游击区。
在争取大刀会的同时,游击队也认真贯彻闽北分区委扩大会议的决议,坚持打击罪大恶极的土豪劣绅;对保甲长一般采用利用的政策,对一般豪绅地主采取筹款政策;对开明绅士采取自动送款,不予没收财产政策,尽量缩小打击面。
这些正确政策的实施,使红军游击队在新区站稳了脚跟。
1935年10月,中共邵顺建县委在建阳南门丁厝成立,下辖饶坝、桂溪、东游、华家山等区委,之后又逐步扩大。各地党组织及赤卫队,游击队也相继建立。
同年冬,为肃清邵顺建边区的反动势力,巩固游击区,闽北军分区司令员吴先喜率部进入邵顺建,给骚乱华家山、东湖区委的大刀会以沉重打击,粉碎了当地民团企图发动反革命暴乱的阴谋,稳定了邵顺建游击根据地的局势。
1936年6月,闽东特委军分区成立。黄立贵任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。
8月,曾昭铭、马长炎等率部深入将(乐)建(宁)泰(宁)地区,建立将建泰县委,开辟了将建泰游击区。
至此,闽中游击根据地得以正式形成,成为闽北游击战争的又一支点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